企业动态

平凡岗位创佳绩——记甘肃省劳动模范王庆勇

发布日期:2010-06-13作者:jtdqgzb点击量:3272次

 自1989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王庆勇一直在公司生产一线从事电气设备维修。他以执著的敬业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十七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搏击在技改的潮头,彰显知识的魅力。王庆勇是一个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人。1989年技校毕业,在岗位上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掌握了车间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情况。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技术创新之路,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多次在电气设备的更新改造中解决技术难题。1999年底,在安装桥式吊车变压器时,遇到了做高压电缆头的难题,因为没有做过,影响了工作。2000年他毅然参加了成人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为自己加油充电。工作虽然很忙,大大小小的维修较多,他总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自学。原料车间因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原因,设备电气故障造成的临停频率很高。2002年他担任班长后,每天24小时被这些大小设备牵着线,只要那跟线牵动了他,他拔腿就往车间赶,故障就能排除。经常性的维修,造成很多不便。为改变现状,工作之余他就琢磨技改方案,近年来他和同事在公司专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先后完成了3号生料磨机进相机的开关系统、1号和2号生料磨机起动回路接触器、1号吊车的配电盘和总滑线架子技改项目,为公司节约维修成本近30多万元。2005年,原料车间三台生料磨系统设备的连续、持续运行能力大大增强,分别达到92.77%,93.13%和88.96%,整体运转率提高了15%,电气故障停车率几乎为零,再没有影响过两窑的熟料生产。
  2005年,3号生料磨机旁新安装的控制箱开停车电气系统,是三位锁式按纽,频繁发生问题,严重影响磨机系统正常开停车,车间领导十分焦急。王庆勇在现场观察、琢磨,下班研究控制箱图纸、原理,翻查相关资料。最后用小型转换开关替代原来的三位锁式按纽,解决了大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像这样的小改小革不胜枚举,这是他多年理论与实践的凝结。持续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的丰富,知识面的拓宽,技能水平的提高,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用新技术创造新业绩,他已锻炼成长为企业技术专业能手,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高电气技术装备水平做出了贡献。
  受命于急难之时,张扬技能的至境。几年前,天水公司产销水泥仅55万吨,原料车间三台标量为10吨的桥式吊车负责联合储库内矿石、铁粉、粘土、熟料等物料的周转工作,全年吞吐量为280万吨,如今年吞吐量已达到400多万吨。生料制备是水泥生产流程的上道工序,是“咽喉”,而吊车,则是“舌头”。当时,由于设备老化以及运行能力等诸多原因,物料中转已成为制约生产的“瓶颈”。2002年,车间为了扭转吊车中转难以满足生产的被动局面,在吊车工段实行了“运修合一”管理措施。一年后,虽然有所缓解了“瓶颈”制约问题,但三台吊车以及供电滑线的故障发生率仍很高,成了水泥生产中的难题。狭路相逢勇者胜!王庆勇扛起了改造电路滑线的重担。他向车间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用2#、3#桥式车协调吊运,通过增加运行时间来承担1#吊车的部分吊运任务,1#吊车尽量倒运协调好水泥磨的物料。利用吊车工吃饭休息或倒料时间交差作业,突击抢修更换电缆、控制盘柜及开关,彻底解决线路老化问题。同时提出降低成本建议,将后端磨损不大的滑线电缆和以前换下来的接在一起使用。车间同意了他的方案。他带领班组成员,披挂上阵,全力以赴投入了抢修。时值冬季,天寒地冻、冷风飕飕、粉尘大、高空作业、环境恶劣,给抢修带来了很多不便。他和班组成员们发了狠,从牙缝里咬出一个字—“拼”!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拿下了这个拦路虎。此后几年时间里,企业以每年产销量递增10万吨的发展速度下,他和他的组员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精心维护着三台桥式吊车,年年保证了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受到了职工们的好评。2004年至2006年连续三年荣获公司“文明竞赛”标兵称号、2006年荣获天水市劳模称号、2008年荣获集团公司劳模称号。(张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