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

用生命诠释信念 ——追记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

发布日期:2014-09-26作者:jtdqgzb点击量:10491次
用生命诠释信念
——追记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

   

    8月14日,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柴生芳和平时一样,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

    8时05分,到办公室上班;8时10分,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汇报;8时50分,调研引洮工程有关情况;14时30分,参加引洮工程座谈会;16时30分,到县文化中心,主持全县捐资助学表彰暨资助优秀贫困学生大会;17时30分,检查县城北大街改造工程进展情况;18时,实地查看城区东大街、南大街、公园路、新街等明年待建道路情况;18时30分,参加公务接待;19时30分,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22大项53小项工作,会议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1时30分。

    忙碌了17个多小时后,疲惫的他在办公室和衣而睡。

    这一睡,他再也没醒来。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刚刚45岁的柴生芳,永远离开了我们。

    消息不胫而走。8月18日,他的遗体送到定西市火化。临洮县城,万人空巷。十里长街,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数万名干部、工人、农民、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从千家万户赶来,与他作最后的告别。   

    8月29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追授柴生芳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恪守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强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坚持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弘扬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秉承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人们将永远铭记在心里。

    也许,岁月会模糊影像,但有这样一种精神,人们将永远珍藏在心中。

    信  念

    ——“我要回到甘肃,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

    “甘肃的资源比日本都丰富。可我从小学念到博士,从中国读到外国,就数甘肃最穷。毕业后,我要回到那里,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2001年,在日本留学的柴生芳,不止一次这样动情地对友人说过。

    家乡,祖国,在柴生芳心中,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重!

    1969年7月,柴生芳出生于庆阳市宁县南义乡北庄村一个贫寒农家。

    家中十来口人,全靠20多亩旱地度日。读书,是出路和希望。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们兄弟六人上学。

    排行老五的柴生芳读书很争气。上小学时,照明的煤油每月供应少得可怜,他总会趁父母睡着时,偷偷地将煤油灯点着看书。

    在宁县二中读高中时,他每周要回家一趟,往返20公里,带上6个大锅盔和一点咸菜,当作6天的伙食。每顿饭,就是将馍馍用开水一泡。夏天,有点馊了,亦是如此。

    1986年,考上大学那年的暑假,为凑学费,他还拉着架子车在县城卖过西瓜。

    但他心里美滋滋的。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他以庆阳地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系。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大的光荣传统激励着他;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北大人浓郁的家国情怀感染着他。

    未名湖畔,博雅塔下,柴生芳在孜孜求学的同时,也关心着国家、关心着世界。他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从事多种志愿服务,自觉将风华人生汇入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

    青年时代的教育与自我塑造,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个性培养至关重要。北大的经历,给柴生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人生烙印。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心里。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北大的优良学风也植入了柴生芳的脑中。毕业后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6年时间里,他迅速成为业务骨干,参与了不少重要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敦煌悬泉置遗址抢救发掘期间,柴生芳在戈壁滩一干就是两年。住的是没门没窗的简易房,吃的是洋芋白菜,喝的是当地人都不喝的咸水。就是这一次发掘中,他们发现了第一张西晋纸质文书。

上一篇:设备检修尖兵——记天水公司维修部机械协理工程师李彩林 下一篇:用执着描绘青春蓝图——记甘谷公司熟料部部长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