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从88到162的跨越

发布日期:2020-09-22作者:jtdqgzb点击量:23989次

今年8月15日,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回转窑在连续稳定运行162天后,按预定计划停窑检修。这一成绩,再次刷新了祁连山系统水泥窑运转率历史记录,并达到全行业先进水平。

回溯4年前,祁连山水泥还为创造窑系统连续运行88天的最高记录而欣喜。仅仅过了4年时间,祁连山水泥大踏步前进,连续3年实现4次突破,115天、122天、141天、162天,这一串不平凡的数字,背后折射的是祁连山水泥近几年在企业基础管理方面一年一个台阶的持续精进和在技术革新方面的突飞猛进;也是祁连山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具体体现。

与“162”这一数字相印证的,是一组更加亮眼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祁连山水泥实现营业收入33.92亿元,同比增长16.53%;利润总额7.32亿元,同比增长45.83%,再创历史新高。系统内有3家子公司实现利润超亿元。

管理创新促进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在祁连山水泥调研时,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环保、党建等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对企业提出更高期望:“对标一流、提质增效,在成本、环保、运行指标上争创龙头,成为管理水平的引导者。”

祁连山水泥以此为动力,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全方位的对标活动,通过对标找出差距、明确目标,同时,以解决问题为指引,集中精力练内功挖内潜,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过去几年我们在集采集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环保管理、生产运营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管理提升成果的提炼不够,总结不够,没有形成富有特色的可复制推广的祁连山品牌。我们要对标先进、对标一流,在稳健中求进步、发展中求质量、变革中求创新,全面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立得住、拿得出、推得开、叫得响的祁连山管理品牌。”这是祁连山水泥在多次对表对标中形成的意见。

以“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经营精益化”为目标的“三精”管理是中国建材集团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管理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集大成者,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武功秘籍”。在祁连山水泥全面推行“三精”管理,成为公司上下管理提升的鲜明导向和管理实践的根本遵循。

2019年9月,祁连山水泥组织召开了“三精”管理专题会,提出利用3年时间,把“三精”管理理念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企业管理从机会型到战略型、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定性化到定量化、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随后制定下发了《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精”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细化职责分工,强化任务落实,层层靠实责任。

一时间,祁连山水泥上下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系统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企业连续两年开展了以“推进‘三精’管理、促进效益提升”和“深化‘三精’管理、对标一流提质增效”的主题劳动竞赛活动,着力打好“三精”管理“组合拳”,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推进剂”。各子公司积极推进工艺设备专业会检工作,每周组织工艺、设备、电气专业人员按熟料工序、水泥工序设备轮流进行会检,及时解决会检中发现的问题隐患,提高了生产组织预见性,生料磨、水泥磨可靠性100%,系统漏风、水泥窑结皮等制约系统高效运行的瓶颈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认真开展以“稳产、高产、优质、低耗”为主要内容的水泥窑连续稳定运行登台竞赛,分别设置了60天、90天、120天和150天以上4个台段,给予有关人员500元至2000元的奖励。工艺操作人员每天组织召开工艺质量早会、定期召开“四操”研讨会及各专业专项研讨会,有效保障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平稳。

2018年起,祁连山水泥每年从各子公司专业口抽调骨干力量,依托集团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对各子公司水泥窑、磨,余热发电等专业开展全面集中“会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上半年,水泥窑台产、运行可靠性等指标大幅提升,其中6台水泥窑实现无设备故障连续运行,7台水泥窑实现无工艺故障连续运行,各公司系统漏风治理成效显著,窑尾排放氧含量下降,平均在8%以内。

随着“三精”管理的深入推进,企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主要经营指标实现跨越,连续创出历史新高。

两化融合步入全国水泥行业前列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根本之策。祁连山水泥在两化融合方面走在全国水泥行业前列。在此基础上,企业积极探索“祁连山水泥云平台建设”,尝试边缘计算终端数据采集,提升各系统运行效率和数据应用质量,促进升级“祁连山数字化3.0”,在水泥行业智能化工厂建设方面不断创新。

建成生产数据采集和监控为一体的生产管理调度系统。企业将各子公司、生产基地DCS系统数据及视频数据利用电信运营商数字专线上传、存储到股份公司中心机房,通过对各子公司生产控制DCS系统数据和相应子公司视频监控点按生产调度管理关键节点与工艺流程重新组态和整合集成,实现股份公司内生产性资源整合与分析、生产报表自动生成和预警分析,为生产成本核算和经营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重构营销管理体系,建成基于B2B、B2C商业模式的水泥商城平台。借助商城与ERP、办公平台、无人值守、资金管理及物流运输管理等系统的集成互联,实现资金流控制信息流、信息流控制业务流、业务流控制物流的一体化管控。依托大数据背景,筛选出资质优良、业绩稳定、渠道完备的金牌销售商,剔除资信不良或投机取巧的经销商,完善经销商管控体系;形成以销售合同为基础、以基准价管控为依托的闭环式供应链和服务链机制;围绕“价本利”原则,构建起陇南、青海两个核心利润区,维护区域市场供需平衡和价格体系。建立以ERP系统为基础、以银联在线支付为媒介的资金管控平台,实现银联在线支付、POS机、CBS电汇、承兑汇票的平台化收款。形成了以客户资金余额自动管控发货数量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先款后货”销售制度提供了保障。依托商城“大智运”物流管理平台,打通货主、司机、承运商之间的信息孤岛,完成提货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从“提货—运输—收货”的全流程管控。同时,植入GPS车载定位,实行车辆运输过程在线监控,有效防止了运输过程中的货物缺失和区域窜货,提升区域市场管控能力和服务水平。

依托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和迭代升级,企业不仅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管理流程更加科学,还降低了运营成本。

今年,祁连山水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效显著,经国家工信部推荐,获得国家认证机构泰尔认证中心评定认证并获得证书。

技术革新与经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对标一流,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还不够高;现有设备可靠性运转率还有提高空间;市场占有率不高,没有完全凸显区域引领作用……

聚焦这些难点,祁连山水泥有的放矢。

按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的要求,通过积极采取离岗休养、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大力清理长期不在岗员工和劳务用工等措施,在岗职工数不断下降,截至今年6月,在岗职工人数比2018年年末减少18.61%。从2018年到2019年,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从3900吨/人提升到5500吨/人。祁连山系统子公司结合实际开展了“大部制”改革,机构精简,效率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

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针对制约生产运行效率的薄弱环节和瓶颈进行技术改造革新,深挖现有设备的运行潜力。

以陇南公司为例,从2013年9月底加入祁连山水泥以来,企业通过先后投资4220万元组织实施水泥窑节能降耗改造、自动配料系统上线、生料粉磨系统改造、篦冷机改造等项目,以及使用陶瓷研磨体代替钢球、应用新型防堵型隔仓板等项目,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生料工序电耗从22.23kWh/t下降到11.22kWh/t,熟料综合电耗从72.44kWh/t下降到49.76kWh/t,水泥综合电耗从96.35kWh/t下降到单月最低68.45kWh/t。水泥窑台时提高12.11t/h,熟料实物煤耗下降32.40kg/t,出窑熟料3天强度、28天强度分别提高0.16MPa、0.93MPa。

在市场营销方面,企业坚持以“价本利”经营理念为指导,因区施策。陇南区域积极落实区域精益竞合战略、效益优先、保证市场份额的经营原则,按照祁连山水泥总体战略部署,为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推进跨省区区域市场行业自律,优化了市场布局,稳固了祁连山水泥核心利润区,确保经营业绩稳步提升。

同时,重视发挥好“祁连山”水泥品牌优势,准确研判市场,及时制定“一户一策,区分对待”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重点工程拉动民用市场份额,使祁连山水泥在陇南区域的水泥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区域水泥市场也从无序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变为有序的理性竞争。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陇南公司原来是一家较为落后的民营企业,重组进入祁连山水泥后,企业在引入祁连山水泥管理模式的同时,也将祁连山水泥一流的党建工作优势和深厚的企业文化植入公司中,引导职工把本公司的发展与祁连山水泥整体发展、把个人成长与公司命运紧紧相连,从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上发生深刻变化,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进而迸发出饱满的工作热情。

如今,陇南公司职工中“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蔚然成风。连续5年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连续3年组织中控操作员等8个工种120多人(次)参加的职工技能大赛,技能大赛状元在人均获得2000元奖励的基础上,岗位工资上调一档一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学知识、练技能、比贡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党建+”模式为支撑,陇南公司形成了“五抓手、促三精”党建工作品牌。党建工作引领促进经营发展,经营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职工。

登高才知来路远,风过秋色入金光。162天,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果,也是一个崭新的起点,祁连山水泥在未来赶超一流、创造一流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一定会攻坚克难,再创一流业绩,再攀新的高峰。

■本报驻甘肃记者 王琰田   通讯员 张雅妮 孙光亮